商业日报网

滚动新闻:
·天眼新知 — 科技赋能与产业升级:全国助残日视角下的残疾人服务生态洞察 ·今年前4月我国外贸稳中有进,我国现存外贸相关企业超826.2万家 ·户外运动新风尚,全国现存户外运动相关企业超33.5万家 ·以赛为核,让中国电竞力量闪耀全球|文汇?文化视点 ·减重经济催热健身消费,我国现存健身相关企业超160.8万家 ·赛事经济激活户外新活力,我国广东省体育赛事相关企业超过9万家 ·刷新进度条!由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承建的文景总部园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 ·A股城商行首季净利增速:杭州银行第一厦门银行垫底 ·环北广东工程“粤海环北7号”TBM顺利始发 ·“点亮星空融合未来”全国助残日公益活动在京举办 ·山西省30家企业携外贸优品亮相哈洽会 ·“摘星脱帽”在即!“福建猪王”退守南方,傲农生物重整后资产负债率大降 ·苏州黄埭镇以人才政策赋能高质量发展 ·这家华为的供应商收购欧洲企业能否打破盈利瓶颈 ·AI提效天猫618商家经营:上线图生视频等系列AI,覆盖营销、经营、客服 ·2025年武夷山文旅茶韩国推介会在韩国举办 ·广西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5年以上首套房公积金贷款利 ·西班牙人对阵巴塞罗那:争夺关键三分的西甲联赛对决 ·农业机械助力夏粮丰收,我国现存农业机械相关企业超255万家 ·中美互降关税美国客户深夜急催发货!外贸针织厂连夜赶工 

天眼新知 — 科技赋能与产业升级:全国助残日视角下的残疾人服务生态洞察

来源:天眼查    发布时间:2025-05-19 13:27:36   阅读量:19571   会员投稿

每年五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全国助残日,这一节点不仅是社会关爱残疾人群体的集中体现,更是观察残疾人相关产业发展的窗口。

2025年全国助残日之际,残疾人服务领域正经历从传统保障向科技赋能、多元融合的深刻转型。政策推动下,残疾人养护服务、辅助器具产业及就业创业支持体系加速迭代,形成“需求牵引创新、科技重塑生态”的格局。

据统计,我国现有残疾人约8500万,叠加4400万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催生了超万亿规模的辅具市场,而残疾人就业率在部分地区已突破60%,产业潜力与社会价值并重。

科技革新辅具产业:从“进口依赖”到“国产突围”

辅助器具是残疾人融入社会的“桥梁”,但长期以来,高端市场被进口品牌垄断。2019年数据显示,我国辅具市场规模约4300亿元,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产值已超5000亿元。

近年来,政策红利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下,国产辅具正打破困局。《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推动产业升级,2024年福祉博览会上,国产假肢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性能却可媲美。脑机接口、AI外骨骼等前沿技术加速落地,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发的AI外骨骼机器人,已帮助下肢残障人士实现自然行走,而智能导盲犬在杭州亚残运会的应用,则标志着国产辅具在场景化服务中的突破。

市场结构亦在优化。深圳、北京等地通过“无障碍孵化空间”培育本土企业,如某国产助听器品牌通过自研芯片和降噪算法,填补了高端市场空白。科技部将残疾人康复技术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近五年累计支持300余项课题,推动国产辅具从“加工代工”转向“自主创新”。然而,挑战犹存:高端助听器仍被五大进口品牌占据90%份额,核心零部件研发和品牌认知度仍需突破。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残疾人辅具相关企业超1.7万家。从区域分布来看,北京市、河北省残疾人辅具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前列,两个省市数量总和超过6200家,占企业总数的36.7%。

多元融合的养护服务:从“基础保障”到“全周期支持”

残疾人养护服务正从单一生活照料向“康复—就业—心理”全链条延伸。数据显示,我国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率仅为62.9%,但各地探索已初见成效。广西通过“阳光助残基地”和“美丽工坊”,带动1万名残疾人“家门口”就业,月增收超千元;重庆“微笑集市”整合文创资源,帮助残疾人通过陶艺、木雕等非遗技艺实现灵活就业。此类模式将文化传承与增收结合,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残疾人养护相关企业超8900家。从区域分布来看,广东省、四川省、湖南省、河北省残疾人养护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前列,分别为超过1300余家、1100余家、1100余家和1000余家。

科技进一步赋能服务精细化。浙江宁波试点“家庭生命体征监测系统”,通过物联网实现居家康复数据实时追踪;四川构建全省残疾人就业数据平台,打通人社、税务系统壁垒,实现岗位精准推送。

政策层面,《“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明确支持手工制作、非遗文创等产业,而北京、上海通过东西部协作,将辅助性就业机构导入对口支援地区,形成跨区域联动。不过,农村地区服务覆盖率仍待提升,部分县域残疾人家庭年收入仅1万元,需加强资源下沉。

就业创业新生态:从“政策兜底”到“社会协同”

就业是残疾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的《2024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为914.4万人,新增51.2万人,但区域不平衡问题仍旧突出。

据了解,四川创新“分区分类”就业模式,成都“助残联盟”联动2785家企业开发适残岗位,就业智慧平台匹配效率提升40%;广东建立全国首个省级盲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免费工作室和技能培训。科技企业成为新力量:AI标注、云端审核等岗位吸纳听障人士,天津某基地残疾人日均处理2000单数据审核,效率媲美健全员工。

社会协同机制逐步完善。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促进会下的“微光计划”,更是联合中国冬残奥历史上首枚金牌获得者、 中国轮椅冰壶运动员王蒙,以公益IP扩大残疾人产品影响力。政策与市场双轨并行下,残疾人就业从“集中安置”转向“多元赋能”,但仍需破解企业用工成本高、岗位适配性不足等瓶颈。

作为国内领先的商业查询平台,通过天眼查的海量商业大数据,可以快速了解和分析残疾人养护等领域的相关产业动态和发展趋势。不仅如此,天眼查还拥有天眼风险、商业履历、司法案件、深度风险、财产线索等维度的内容,更可实现从洞察风险到预警风险的全方位把控,针对个人、企业、政府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对应的解决方案。

天眼查研究院认为,全国助残日背后,是残疾人产业从“保障型”向“发展型”跃迁的缩影。辅具国产化、养护多元化、就业社会化三大趋势,折射出政策引导、科技驱动与社会协同的合力。未来,如何进一步降低服务成本、打破城乡壁垒、激活市场活力,仍是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目标的关键命题。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商业日报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热文推荐

首页 | 焦点| 业界| 财经| 企业| 消费| 行业| 股票| 视窗| 商业| 经贸| 产业| 资讯

Copyright @ 2010- 备案号:鄂ICP备2021013412号-3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