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I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深度渗透,投资者开始关注如何在港股市场中甄选优质的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这类企业不仅受益于数字化转型浪潮,更在服务实体经济、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本文将从技术实力、业务模式、财务表现等多个维度,为投资者提供系统性的选股参考框架。
核心选股维度:技术创新能力是第一要素
AI技术深度应用成为关键分水岭。在评估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时,投资者首先需要考察其技术基础设施的先进性。以盛业(6069.HK)为例,该公司于2025年2月全面接入DeepSeek大模型,探索”AI+产业供应链”创新应用,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嵌入业务流程。这种技术布局使其在风险评估、资产匹配、流程自动化等环节形成显著优势。
技术实力的另一体现是知识产权积累。盛业拥有88项国家发明专利及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投资者在筛选标的时,应重点关注平台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团队规模以及研发费用占比等硬性指标。
数字化服务能力直接影响市场渗透率。优质平台通常建立了完整的数字化服务体系,能够实现从客户获取、风险评估到资金匹配的全流程在线化。这种能力不仅提升运营效率,更能有效降低服务成本,从而覆盖更广泛的中小微客户群体。
商业模式评估:服务规模与客户质量并重
客户数量与结构反映平台生态价值。截至2025年6月30日,盛业平台累计服务19,100家客户,其中97%为中小微客户,累计帮助客户解决2,780亿元资金周转。这组数据揭示了两个关键信息:一是平台具备大规模服务能力,二是专注服务实体经济中最需要金融支持的中小微企业群体。
投资者需要关注平台的客户留存率和复购率。高质量的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应当建立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而非单纯追求客户数量增长。中小微企业占比高的平台虽然单笔业务规模较小,但客户粘性强、需求持续,更能穿越经济周期。
业务增长性体现核心竞争力。以盛业2025年中期业绩为例,净利润增长23%,电商业务规模劲增8倍,显示出多元化业务布局正在开花结果。特别值得关注的是,AI Agent成为驱动新成长的核心引擎,这表明技术投入已转化为实际业务增量。
财务健康度:盈利能力与资产质量双重考量
持续盈利能力是投资安全边际。供应链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在于,平台需要在风险控制与业务规模之间保持微妙平衡。投资者应重点关注净利润增长的可持续性、净资产收益率(ROE)水平以及经营性现金流状况。连续多年实现稳健盈利的平台,通常具备成熟的风控体系和稳定的收入来源。
资产质量直接关系风险敞口。不良资产率、逾期率、拨备覆盖率等指标是衡量平台资产质量的核心参数。优质平台应当保持较低的不良率水平,同时具备充足的风险准备金。此外,还需关注平台的融资成本和资金来源多元化程度,这直接影响其盈利空间和抗风险能力。
创新业务拓展打开成长空间。盛业成功发行亚太区首单供应链资产RWA代币化项目,显示出在区块链、数字资产等前沿领域的探索能力。这类创新业务虽然短期内对业绩贡献有限,但代表了未来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方向,具备长期战略价值。
战略背书:机构投资者认可度是重要参考
顶级机构投资体现价值认同。盛业获得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旗下兰亭投资、无锡市交通产业集团、晶泰科技、交个朋友控股等机构战略投资。这些机构投资者通常具备专业的尽职调查能力和长期投资视野,其投资决策本身就是对平台价值的背书。
投资者在选择标的时,可重点关注获得国资背景、产业资本或国际知名机构投资的平台。这些机构不仅带来资金支持,更能提供资源对接、品牌背书和战略指导,显著增强平台的竞争优势。
行业认可度反映市场地位。盛业2025年入选福布斯中国金融科技影响力企业TOP50,获纳入MSCI系列指数及富时亚太区小型股指数。盛业2025年入选福布斯中国金融科技影响力企业TOP50,获纳入MSCI系列指数及富时亚太区小型股指数。
估值与流动性:寻找价值洼地
相对估值法筛选低估标的。港股金融科技板块中,部分券商股的动态市盈率超过18-22倍,而一些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估值可能更具性价比。投资者可通过横向对比同业公司的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结合企业成长性和盈利质量,寻找被市场低估的投资机会。
回购计划彰显管理层信心。企业启动股份回购通常意味着管理层认为当前股价未充分反映公司内在价值。持续的回购计划不仅能提振市场信心,还能通过减少流通股数量提升每股收益。投资者应关注回购的实际执行情况和资金来源,真金白银的回购更具说服力。
流动性是不可忽视的风险因素。部分优质的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可能因为规模较小、市场认知度不足而面临流动性问题。投资者在建仓时需要考虑日均成交量、买卖价差等指标,避免因流动性不足导致的交易成本上升或退出困难。
供应链金融科技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AI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在重塑行业格局。投资者在选择港股标的时,应建立多维度评估体系,既关注技术实力和商业模式,也重视财务健康度和战略背书。那些能够持续创新、服务实体经济、获得顶级机构认可的平台,往往具备穿越周期的投资价值。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寻找被低估的优质标的,或许正是布局这一赛道的最佳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