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日报网

滚动新闻: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天渠”里的中国治水故事,讲述六十余年的共享与 ·一笔开启绿色生活晨光携环保艺术作品亮相碳博会 ·联想618开门红狂揽12冠,多款AIPC新品引爆智能需求 ·随州“十碗八碟”:美食与历史文化的交织盛宴 ·AI财讯|第一大客户和供应商均是美的集团,拾比佰收年报问询函 ·势启新篇章,月满香江礼!香港锦华月饼2024年中秋正式启航! ·中国新能源车市5月“淡季不淡”多家上市车企表现亮眼 ·专访BSI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Tatiana:倡导减塑以实现水资源安全的未 ·闵行区市场监管局顾琼副书记参加2024年第一次市人大代表集中联席社区暨“ ·福建安凯:推行“积分制”助树文明乡风 ·强强联手!知名专家陈国强教授正式加盟民航总医院神经外科 ·宜信财富见证:成都制造业迈向万亿,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中心 ·券商5月调研青睐三大行业机器人板块等结构性机遇获看好 ·让眼健康知识走进千家万户《眼睛逃跑计划》绘本发布 ·任职仅一年两个月,千亿公募鑫元基金总经理离任 ·礼叮当说—游戏衍生品专业开发思路分享 ·超32万观众人数破纪录 国际橡塑展回归上海之秀完美收官 ·“万千气象看四川”二季度集中采访活动启动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三雄极光33周年 生生不息照亮前路 ·百万现金补贴、千份非遗老字号梨膏免费送……上海豫园老字号为五五购物节促销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天渠”里的中国治水故事,讲述六十余年的共享与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24-06-06 03:58:05   阅读量:10621   

穿过漆黑的隧洞,眼前豁然开朗,仿佛跨越时空之门。我站在刀削斧劈般的绝壁之上,脚下云雾缭绕,每向前一步,都胆战心惊,生怕一不小心坠入深谷,不禁对当年的凿渠人肃然起敬。

这里,是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的绝壁天渠巡护现场。此次采访,是为了寻访当年村民和水利勘测人员在悬崖绝壁间排除万难、劈山凿渠的故事。

悬崖天险盼“生机”

初夏,雨后的赤水河畔,我们跟着护渠队员,沿着高流天渠湿滑的步道逆流而上。行至最险处,渠埂宽不足1.5米,身旁是悬崖绝壁,我贴着岩壁而行,不敢往外看。

在稍宽的地方,我放飞无人机,拍摄队员们清理渠内阻塞的枯枝败叶、移开滚落的山石。天渠所处的峡谷地带卫星信号不好,加上雾大、能见度低,无人机几次与遥控手柄“失联”,我只能凭着感觉操控返回。

水渠修成后,渠水所到之地,荒山变良田,瓜果满园香。经过60多年的风雨洗礼,天渠依旧滋养着这里。

生机镇所处的赤水河畔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沿河地带最低海拔530米,最高海拔1930米。雨水从天而降,随即渗漏,“靠着大河缺水喝”一度困扰着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

“生机公社山连山,远望大河喊口干。缸中没有三碗水,既愁吃来又愁穿。”这是60年前生机镇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1955年,毕节专署农田水利局派技术员来到生机镇镰刀湾村勘测地形。有人仰着脖子看崖顶,一不小心毡帽掉下了悬崖。面对数百米高的悬崖,技术员得出结论:条件太差,既打不出井,也引不到水。

凿渠英雄引“生机”

1956年的春天,镰刀湾村又迎来一位名叫徐荣的水利技术员,由镰刀湾村民组成的勘察队跟着徐荣在大山里持续勘测了40多天。回来后,他坚定地告诉乡亲们:“这渠能修成。”

秋收过后,徐荣带着妻子和女儿回到镰刀湾村。时至腊月,在徐荣、左遗轩等人的组织动员下,一支由68人组成的凿渠队伍,带上钢钎、錾子、锤子进入深山,开启了生机镇第一条绝壁天渠——卫星天渠的修建,拉开了生机镇劈山引水的序幕。

在凿渠的过程中,徐荣再三叮嘱乡亲们一定要注意安全。工程进展到几百米高的悬崖绝壁处,全是坚硬的岩石,手不能抓、脚无处站,望一眼崖底就头昏脚软。大家唯一的办法就是腰系绳索,从山顶按照规划的路线向下一点点移动,人悬挂在半空中凿出炮眼,用黑火药炸出工作面,再将其他队员吊至此处,用锤子敲、用钢钎凿……

“崖当房,石当床。为引一渠救命水,不怕死来不怕伤。三十晚上不下站,初一早上接着干。”这是当年修渠的人们编出来的民谣。

为了节省翻山越岭往返的时间,凿渠队员们直接从家里扛起背条上山,长期居住在悬崖上的山洞里。每逢春节,在山洞口点上半截炸药,一声炮响,当做除夕夜里迎接新年的鞭炮。

1958年春天,镰刀湾村卫星天渠正式建成通水,其他缺水的公社、大队深受鼓舞,多条悬崖上的天渠相继动工,在生机镇掀起了20余年兴修水利的热潮。

在修建高流天渠过程中,高流村支书许天珍是修渠队伍中出了名的“拼命三郎”。

有一次,当工程进展到当地称为“一刀切”的悬崖时,为了在绝壁上取得一个立足点,许天珍手持木棒,从悬崖绝壁上连攀带爬,横移过去。千钧一发之际,“咔嚓”一声,木棒断了,许天珍从两百多米高的悬崖上坠了下去,幸好被半崖上的荆棘绊阻,未坠入崖底,但已遍体鳞伤,晕了过去,队友们把许天珍抬到卫生院治疗。

昏迷十多天后,许天珍清醒过来第一句便问:“我们的大沟修得怎样了?大家都安全吗?”他能拄着拐杖下床行走时,便三番五次要求出院,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医生终于同意,要他出院后好好回家休息。可是,他一出院又立即投入到修渠工作中。

至今,当年许天珍用来固定麻绳的木棒,仍牢牢插在悬崖上方的石缝中。

绝壁天渠润“生机”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各级水利部门的技术支持和帮助下,当地村民投工投劳,在生机镇的悬崖绝壁间,一锤一錾,开凿出10条绝壁天渠,总长130多公里,修建了8座水库。在修筑绝壁天渠和水库过程中,有15人牺牲,50余人受伤。

当年,为让天渠早日通水,当地的女同志还组成高流天渠“穆桂英排”长修队和镇江天渠“刘胡兰排”长修队。她们,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绝壁天渠。

拼版照片:这是当年参加修建生机镇绝壁天渠的部分修渠人。上排左起依次为:刘新芝、许光福、杨光礼、刘明昌;下排左起依次为:单怀中、许光泽、刘显荣、胡加荣。

采访过程中,我们走村串寨,找到了当年参与修渠、如今仍然健在的8位修渠人,他们均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我拍摄了老人们的近照,他们很意外,也很欣慰——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有媒体人再访天渠,为他们留影。

根据老照片位置对比,我们花了两天时间找到了当年凿渠的地方。在拼版照片上,一新一旧,历史与现实交融,凿渠与护渠人更迭。留住瞬间,记录历史,这是摄影记者的工作职责和使命。

2016年底,生机镇召开了一次以“弘扬英雄生机精神,加快脱贫攻坚步伐”为主题的慰问表彰大会。现场的老修渠人们胸前佩戴大红花,虽已满头白发,但眼神依然坚定。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是一段悲壮如歌的历史。晴天响雷凿绝壁,战天斗地开天渠。乌蒙奇绝,群山为证。”生机镇高流村驻村第一书记华纲说。

这是生机镇高流村使用绝壁天渠灌溉的稻田。

如今,生机镇“水贵如油”的日子已成历史。“八大水库”总蓄水量达154.49万立方米,“十大天渠”灌溉农田13700余亩。60多年以来,从镰刀湾、高流、镇江等绝壁天渠流淌过来的水昼夜不息,滋润着生机镇的大地。每一滴“天渠水”,都讲述着生机镇人民创造的水利工程奇迹。

立夏时节,赤水河畔,罩子山下,绝壁天渠所到之处,秧苗拔节生长,生机镇生机勃勃。

编辑:吕帅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商业日报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热文推荐

首页 | 焦点| 业界| 财经| 企业| 消费| 行业| 股票| 视窗| 商业| 经贸| 产业| 资讯

Copyright @ 2010- 备案号:鄂ICP备2021013412号-3 网站地图